想做的事太多了,我渴求一天變成240小時能讓我盡情揮灑。

這樣就夠了嗎?不,我要的更多。

2018年3月18日 星期日

[讀後自省] 地板會被書壓垮嗎 - 對未來收藏的焦慮

2018.03.11 閱畢。

喜歡看書、喜歡買書、喜歡收藏書,這是我從小到大一直都喜歡做的事情,但是以前因為預算有限、經濟情況的關係,所以書的數量一直都不龐大,直到我開始經濟獨立,開始辦了一張又一張的信用卡,當書展、特展的時候就開始失心瘋的一趟旅程,而在買的這個過程之中,盲目的我是看不到還有多少的書是堆疊在那邊還沒有去閱覽的。

去年11月中旬左右,腦海中興起了想要整理房子的念頭,國中叛逆期以後的在家中頂加的獨自生活,用最少的東西鋪敘最簡單的生活,沒有甚麼行李可以帶走的,連搬出去同居的時候也只帶著電腦與七天的衣物,當然因為吵架家務不均沒洗衣服導致隔天沒衣服穿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而重點是當我在思考「老屋翻新」這件事情的時候,清點我所有的東西來做未來規劃的時候,我很驚恐的發現我的書增加的速度在最近這一年半之間是非常之快的,不論是老闆贈與的書、公司團購的書、亂買的興致之書、上課用的工具書等等,五花八門的堆疊在一箱又一箱的紙箱裡面,我就看著這些紙箱在想說:我該怎麼辦?其實有點絕望拉,不唬。

於是就買了這本《地板會被書壓垮嗎》,我想要了解到說當我在房間想要裝潢書櫃的時候是不是我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而在日本人的眼中是不是有不同於我的角度出發的觀點,所以這是一篇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讀後心得。

心得主要方向如下:
    1) 傳統方法的解決
    2) 沒有想過的問題
    3) 斷捨離




1) 傳統方法的解決

傳統方法其實就是由內而外的去探討,我改變我書櫃的擺放方式能不能去解決承重的問題,如果今天承重的問題遇上了空間擺設的難題或是視覺觀感的兩難決策的時候,那能不能使用一些加強性的建築工法來解決這樣的問題,甚至到後面誕生出如果自己蓋書屋呢?又或者是圖書館的典藏呢?而透過與不同人的對話,不論是設計師對室內設計的堅持、建築商對建築的建議,在這樣子的過程裡面,不斷地去找尋問題的解決之道,是本書的醍醐味,因為治標又治本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事情阿。

但是在這過程之中,又會面臨到一個很現實的考量,那就是「成本」。為了放這些東西所做的改變,是需要付出大量的成本的,我能不能去承擔這種成本?儘管本書的作者收入比我還少,比我還困苦,所以無法去負擔這些改變,因此我蠻同情她的,但是這不代表說我應該不用去思考這些成本問題,因為這些成本最後還是我要去承擔的。

在思考成本的過程之中又衍生出來了後面的那些我沒有想過的問題。

2) 沒有想過的問題

每年每月每日每時每分每秒,大量的書都在被生產出來,同樣的也有很多的人跟我一樣在看書的簡介、看書的內容,然後買了一堆書。

可是我卻從來沒有想過,這麼多的書,也是有壽命的,這邊的壽命指的不是說這本書的毀損,而是這本書的價值,它的價值是僅止於它的主人的,如果今天主人覺得這本書沒有價值,那書就會被丟掉,到這邊應該都是無庸置疑的,可是我卻沒有想過說,如果主人覺得這本書有價值,把書給留者放在書櫃裡面,那如果今天主人因為各種因素而改變了呢?這些書對新的主人來說,有價值固然是最好的,但如果沒價值了呢?就比如最近很夯的霍金哥,它對物理、宇宙很有了解,然後也有很多相關的書籍雜誌期刊,可是他過世之後這些資料給他的繼承人,比如說他兒子好了,如果他兒子對這方面完全沒有興趣的話,那這些書,他應該保存嗎?又或者說,對於一個繼承者來說,是應該要無償、有義務的全權繼承嗎?

這是非常有趣的問題,也是很多繼承者面臨到的最大難關,當我在收取這些收藏品的時候,我應該要基於我個人之喜好還是先祖的傳承來收藏這些東西呢?要知道很多時候會吃掉很大一部分心血的就是這些傳承之物,維護的成本高到你無法想像,不然古董怎那麼有價值,追根究柢就是因為你沒有辦法去穿越時空透視未來的了解到說這些東西在未來仍然是不會被淘汰的並且還有者一定價值的,就像春秋竹簡、洛陽紙貴一樣的道理。

處在21世紀的我,如果今天是大文豪,那我有可能會有某家公立圖書館或是學校願意並且有能力來幫我解決這個問題,但這種假設前提應該是不會發生在現在的我身上,加上現在台灣的整體環境來看,應該是有一點困難啦,所以就走到了第三個路口:斷捨離。

3) 斷捨離

斷水流大師兄的經典台詞不就是:「我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因為我們只訓練精英,絕對不會接受垃圾」,某種程度來說,他講的概念就是斷捨離這三個字的核心宗旨,你要去掏金沙,一定是從無數的沙子裡面找出黃金一樣,黃金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沙不是你要的,它們是你生命的過客,你要留下的是真正值得紀念的事物。

作者提出了書籍自炊跟交給人數位化兩種方法,前者看似很自給自足,但是他會敗給人性,敗給你的不捨,要知道這年頭願意買紙本書的人其實真的不多,而會買的人都是因為讀紙本書會有一種踏實厚重的感覺,所以自炊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要摧毀自己建立的高牆,這非常的難,所以我不選擇這方法;而交給人數位化這件事,可能乍看之下會想說那幹嘛不直接買電子書,但其實作者的解釋是說當把紙本的書看完之後在把整本書送去廠商那邊數位化,所以這樣子不單是可以在前面讀的時候滿足那種厚實感,又可以兼具者後續收藏的效果,所以作者最後採取了數位化的這種方法,儘管他有提到說這件事情在日本還是有違反著作權法的疑慮的樣子。

---

最後,寫點我的想法。

每個人家中都可能有幾個書櫃,但因為台灣是鋼筋水泥的架構所以很少考慮到這種事情,又或者是說台灣人沒那麼愛看書(我記得好像有數字統計?),所以這種問題其實一般人不太會想到,但我今天覺得我好像快遇到了,那我就要想辦法來解決。

因此,我打算用幾種方式來解決我一開始所設想的問題,一種是維持三個書櫃大概兩百本左右的藏書,根據類型來擺設我的藏書,這些藏書是我認為可以不斷的回味又或是我非常喜歡的作者及作品,另外就是找看看有沒有交流書的社團,讓一些我覺得不到藏書等級的好書可以流通下去,最後就是只能丟掉收藏的書,就是看有沒有圖書館要吧?不然就只好交給家裡送去回收場了,希望不要走到這步,因為會顯得我太敗家了。

除此之外,我認為要對這本書留下記憶的方式就是寫心得了,透過寫心得的方式來解析我對這本書的筆記、對這本書的想法思緒、對這本書的縱向連結,以及透過這樣子的思考過程來補足我自身的知識儲備,而這也是我一直很想做的事情,但我都太懶了,所以謹以此書作為我第一本心得,也希望這不是最後一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